黄志丽认为,在法官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法官的职业良知是人文关怀和司法责任感的内心体现。司法良知的实现要靠爱心、用心、责任心和敬畏之心。
“春冻骨,秋冻肉”,初春的早晨显得格外寒冷。家住芗城某小区的两位残疾老人施大叔与吴阿姨相互搀扶着来到黄志丽法官工作室。一进门,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就泪水涟涟:“哪位是黄志丽法官?哪位是黄志丽法官?……”“我就是。”正伏案工作的黄志丽法官见状立马放下手头的案件,搬出椅子,搀扶着让老人坐下。“法官,求您帮帮我那可怜的儿子吧。”还没等黄志丽法官反应过来,“扑通”一声,两位老人从椅子上直接跪到了地上。黄志丽赶紧向前扶起了老人:“老人家,有事情慢慢说。”一边递上温热的茶水,一边引导老人冷静下来。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原来,这个家庭不仅两位老人身患残疾,连唯一的儿子也有先天的毛病。丈夫下岗,全靠吴阿姨做点手工活维持生计,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可是“屋漏偏逢连天雨”,就在前几天,19岁的儿子小施骑电动车不慎将李老伯撞成骨折住院,事后对方提出3万多元的赔偿要求。小施一家家徒四壁,两位老人根本拿不出钱来。李老伯的儿子以为小施想赖账,威胁说:“不赔钱,就砍了他”。
“黄法官,你看我们家仅靠领低保勉强过日子。不是我们不想赔,是根本赔不起。这孩子才刚要出社会,赔不起是不是要坐牢啊,我们该怎么办?”说到这里老人悲痛得捶胸顿足。老两口四处筹钱借无可借,又担心儿子如果承担刑事责任会毁了前途,满是焦虑、矛盾和痛苦。黄志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翻阅卷宗后发现,这起案件如果按法律规定判决,赔偿金额至少在万元以上,这对小施一家来说难以承受。但伤者一方的期望值又很高,判决的结果肯定是结案不结事儿,处理不好还可能激化矛盾。如何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黄志丽反复思考,寻找着答案。
一方面,为帮助老人缓解经济困难,黄志丽找到老人所在的社区主任,跟社区讲明案件的情况和老人一家的困境,让社区通过街道、民政、慈善机构等渠道对这一家人进行适当的支持。一方面她找到伤者李老伯说:“按法律规定,最多赔偿一万元,被告家庭困难,你们是不是让让步。”李老伯态度坚决,不肯答应。黄志丽第二、第三次登门,李老伯不理解,觉得法官偏袒,连门都不给开。黄志丽就耐心地在门口等着。春寒料峭,她穿着单薄的制服,却在通风楼道里等了三个小时。第二天黄志丽耳烧脸热、浑身滚烫,听着她接连不断的咳嗽声,同事都心疼,但她却坚持不请假不休息,又带着书记员前往李老伯家里。一连跑了五六趟,李老伯儿子吼着说:“黄法官,你是不是收了被告好处?我们索赔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三番五次总来做我们的工作?为什么你不去做他们的工作?”黄志丽陪着笑脸,没有辩白:“请你跟我到被告家看一看。我觉得说再多的话,也比不上您亲自去看一下,如果您去看过,还是决定按原赔偿额诉讼,我保证马上开庭。”
李老伯儿子跟着黄志丽来到了老人和小施的家。看到狭窄的房间里,都是残疾人,破旧的家具,煮了好几顿的剩菜,还有那一家人满怀愧疚的目光,李老伯儿子口气软了下来,说:“黄法官,我听你的,你说赔多少就赔多少。” 在黄志丽法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最终双方以7000元调解结案。黄志丽还帮助给老人的儿子介绍工作,看着儿子的变化,两位老人很是欣慰,紧锁的眉头渐渐解开了。“黄法官,您救了我的儿子,您救了我们一家人。”“扑通”一声,老人第二次跪下,黄志丽连忙扶起满脸沧桑的老人,她挽起袖口细心擦着老人布满皱纹脸上的泪水,同时也擦掉了深埋在老人心灵深处的泪痕。
黄志丽说:““民事案件总离不开一个情字,再复杂、再对立的矛盾大都因情而起。我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和心血,解开那个结,这比一纸判决的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