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法院镇前人民法庭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闽东北高山区镇前镇,平均海拔900多米,是全省海拔最高的法庭。20年前,镇前法庭培树了一等功臣、全国模范法官郑世堂。20年来,该庭传承郑世堂法官“清清白白做人、公公正正办案”的精神,将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与民俗文化传统相结合,提出“三要”(诉求要理、困难要帮、服务要好)服务承诺,并设“111”(“三要”谐音)法官工作室,走进群众中间,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问题,把司法为民真正落到实处。
诉求要理。高山地区交通不便,群众居住分散,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多,为解决群众的门难进、诉求表达难问题,镇前法庭以“111”法官工作室为载体,贴近群众的司法需求,提供“三全”服务。一是全方位。以法庭驻地为基点,以8个“111”法官工作室为横线,58个行政村办案点为纵轴,庭长统一领导,4位法官分片负责,58个联络员相互协作,实现“三要”承诺的网格化覆盖,使群众享受到便捷的司法服务。二是全过程。当事人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上门、电子邮件和邮寄等方式立案,预约假日、夜间、农闲等时段咨询、调解、开庭,不误农时、农事。能当日立案的不拖到第二天,能当庭宣判的不第二次开庭,能一次解决的不让当事人跑第二趟。今年来当天立案当天结案164件,占39.8%,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了5天。三是全天候。干警定期进驻“111”法官工作室与联络员座谈并保持常态联系,沟通村情民意;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法官在线QQ、诉调对接QQ群,与法庭干警的手机捆绑,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群众法律咨询、案件查询和释法答疑;制作分发便民联系卡,张贴“司法要为民、法庭来帮您”便民联系海报,群众可以在最短时间、通过最便捷的方式联系法官。今年以来,共发放法庭联系卡350份,张贴便民联系海报25张,与群众在线交流130余人次。
困难要帮。当地群众诉讼能力弱,维权意识淡,怕打官司,担心程序多、麻烦多、花费多。“111”法官工作室采取“三项措施”,有效降低了“诉讼门槛”。一是组织志愿代书队伍。该庭辖区虽地处偏远高山,但群众普遍较重视教育,有文化的老人和返乡居住的退休干部较多,该庭除接受口头起诉案件外,还在法官工作室组织热心老人简要培训,由他们作为诉讼书状的志愿代笔人,既发挥老人余热,又解决群众不会说、不会写的难题。今年来有8位志愿代笔人为群众提供代书12件次。二是帮助测算费用和时间。在立案和应诉通知环节,帮助当事人测算整个诉讼活动的费用和时间,包括诉讼费用、鉴定公告费用、委托代理人费用和同类案件一般的诉讼时限,让当事人心中有数,以便当事人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选择调解或诉讼。三是分类司法救助。对经济困难当事人涉及的一般民间纠纷,先引导到基层调解组织调解化解;确有必要进入诉讼程序的,给予缓、减、免诉讼费用,提供必要的便利,使当事人能顺利完成司法程序;案情相对复杂,当事人语言表达、证据收集存在困难的,主动帮助联系法律援助部门提供专项救助,绝不让当事人因没钱打不起官司、因没有文化打不赢官司。共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2.5万多元。
服务要好。群众的司法需求多样化,细致而具体,涉及诉讼活动的方方面面。“111”法官工作室根据当地特点,实行“三项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一是流动法庭服务。开设假日法庭、夜间法庭、农忙法庭等特色审判模式,供当事人选择,重点对离婚、赡养、相邻纠纷等案件进行巡回审理,共巡回审判117件次,发放法律宣传册200余册,司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15件,走访可能引发涉诉信访的重点案、苗头案、已结案当事人140人次,及时排查矛盾纠纷35起。二是宗族长者调解服务。辖区鲤鱼溪遍布各村,群众宗族观念强,尊崇“人、鱼、溪”和谐共处的“鲤鱼文化”,人情、亲情、伦理气息浓,许多老人威望很高。同时,各乡镇的鲤鱼溪畔都建有廊桥,兼具教化、议事和休闲的功能。“111”法官工作室聘请各族的长者为特约调解员,对各类民事、民间纠纷,邀请各族长者以廊桥民俗文化和“鲤鱼溪”和谐理念协助调解,促进案结事了人和。今年来委托宗族长者调解案件56件,调解率达100%,即时履行率达100%,被誉为“廊桥调解法”。三是重点接送服务。对于人身损害、婚姻家庭等纠纷,尤其是外地籍妇女起诉本地群众的离婚案件,容易引发群众围堵,该庭特设了接送制度,派车将当事人安全接送。对行动不便而必须到庭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和证人,也都派车接送,确保诉讼参与人人身安全。
镇前法庭通过开展“三要”服务,走出了一条“司法走近群众、群众走进法院,司法服务群众、群众认同司法”的新路子。今年以来,该庭受理案件446件,审结412件,当庭裁判率100%,调撤率79.57%,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一审息诉服判率为99.74%,裁判自动履行率为96.62%,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实现了无改判发回、无涉诉上访、无矛盾激化、无群众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