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喧嚣,不事张扬,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他用自己的真诚和耐心化解一个又一个信访老案;不为名趋,不为利困,他愿意扎根基层,笑对村民百姓,甘处家长里短。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平民法官”——城厢区人民法院灵川人民法庭庭长陈建华。
公正司法,俯首甘为孺子牛
2007年12月25日,作为城厢法院灵川法庭的首位负责人,他微笑地接过市法院张延灿院长的授匾,眼中泛着坚毅,因为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和压力。从那时起,以身作则就成为他带领法庭干警艰苦创业的一面鲜明旗帜。
灵川法庭背山面海,坐落于城厢区灵川镇中心位置,受理灵川和东海两镇民事诉讼案件。这两镇虽只有12万多人口,却是城厢区两大经济重镇。辖区内不仅有大面积的贫困落后的山区,更有走在全区前列的服装、鞋帽等工业园区,所受理的案件既有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也有各类合同纠纷,还有纷繁复杂的新型案件,这些案件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此,为了对辖区内民生、民情有更直观的了解,陈建华便从受理第一件案件开始坚持对每份法律文书采用直接送达的方式,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耗费在乡间小道和盘山公路上。但每年有近200件的案件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如何保证办案效率又兼顾了解民情成了他必须思考的问题。于是他就利用每天快下班和周末的时间带上卷宗,带着干警一次次地掩入夕阳的余晖。有的时候在当事人家中耽搁较久,他们也只有的漫天星空的微光下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法庭。两年多下来,他已经俨然是灵川和东海两镇的“活地图”了。
推开陈建华的办公室,就可以看到他满柜的卷宗,法庭的干警下班时总不忘看下还亮着灯的庭长办公室,感叹一句:“今晚,庭长又要加班了。”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灵川法庭两年内共办结各类案件774件,涉案标的近2500万元,法庭也在成立的第一年就被市法院评为全市法院系统优秀人民法庭,并荣记集体三等功。
能动司法,调出和谐一片天
陈建华说:“法庭调解是一门艺术,更应该有一套好的方法。”在农村基层办理民事案件,不仅需要有极大的耐心,更要有很好的调解方法,而他独创的一套方法每每在情况危急时都能化险为夷。
那是2009年8月18日下午,在灵川镇桂山三叉路口,一辆载运沙石的工程大货车疾驰而过,没想在路口突然冲出一辆两轮摩托车,货车司机狂踩刹车,猛打方向盘,但终避让不及,货车头部狠命地撞向摩托车,摩托车上一男两女当场死亡,而大货车也因方向盘角度过大倾覆在路旁的田沟中。事故发生后,死者家属得知消息,情绪十分激动,纠集宗亲朋友上百人聚集车祸现场,而货车司机一方也有多人到现场助阵,双方剑拔弩张,矛盾激化迫在眉睫。辖区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本不应有法庭处理,但自我市2005年建立多元化调解衔接机制后,在大部分突发性事件发生现场均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法庭工作人员。陈建华也不例外,在接到任务通知后,立即驱车赶赴现场,掌握情况后当机立断,邀请双方当事人及近亲属到法庭进行磋商。同时通过派出所等多家单位配合了解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和死者及家属的家庭情况,一回到法庭后他就将死者家属拉到身边,晓之以法,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做细心的思想工作动员,经过多方协商和化解,终于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全面调解协议,死者家属也表示了对肇事司机谅解的意愿,全部赔偿款也一次性赔偿到位。至此,一起造成三人死亡的重特大交通肇事事故得到化解,当事人为感谢陈建华,特地制作了一面绣有“怀利民之心,办利民之事”的锦旗赠予法庭。
两年内,灵川和东海辖区内共发生突发性意外死亡事件33起37人,均由法庭协调化解,没有一起再提起诉讼,没有一起双方当事人再起纠纷。每每提起灵川、东海两镇的安定稳定工作,两镇党委书记均竖起大拇指说:“陈建华庭长真是为两镇和谐稳定做了大贡献啊!”也正因为此,陈建华个人也被城厢区委荣记个人三等功。
巧解心结,真诚构架连心桥
“我就是要求灵川法庭陈建华法官来处理我的案件。”尽管相关工作人员一再告知信访老户詹某由谁承办、责任人是谁都是由制度规定的,不能随意更改,但詹某还是执意坚持要陈建华来协调处理她的信访案件。要知道,詹某是我市有名的信访老户,曾数次进京上访,多方要求处理她弟弟的刑事案件和与其邻居的邻里纠纷,是一块谁也不愿意碰的硬骨头。陈建华得知相应情况后,说:“她是我辖区里的群众,虽然以前的案件不是我办的,但只要是她有道理的,我愿意帮她协调处理。”
时间追溯到1998年,詹某因邻里间纠纷与邻居常有口角。一天,酒后的詹某弟弟和一群哥们“义气”用事,共同将对方的母女三人砍成重伤。事后,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詹某弟弟无期徒刑,其他5个同案犯也分别获刑10年以上。同年,双方家庭再次发生冲突,詹某的右手腕被砍伤,并造成8级伤残,而对方也获刑并判决赔偿。深仇大恨,如石压心。十年来,詹某一直不服判决,不停地上访,从镇里、区里、市里、省里到北京,每逢重大活动或领导接访,必有她的身影。接过任务后,陈建华连续几个月到双方家中做思想动员,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工作,不分白昼,不辨忙闲。距离——从庄严的法庭到当事人的心里,在经过陈建华庭长和风细雨式的调解下,转瞬间消失殆尽。终于,十年坚冰融化,陈建华成了两家人相互沟通的连心桥。邻里双方对以前的行为表示谅解,双方均不再上访,而今年詹某的儿子要盖新房也和邻居有商有量,两家人重获往日的和谐。去年9月,詹某结束了十年的上访劳顿,向陈建华赠送锦旗,同时逢人便夸:“还是党的好干部多!”
自法庭成立以来,陈建华同志负责或协助调处灵川、东海两镇涉及中政委及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督办的信访案件8件,成功化解6件。法庭陈列的锦旗中有三面来自多年信访老户,陈建华个人也在2009年初被市委评为全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清廉如许,两袖清风浩然气
身正,行也直。作为接触一线群众的基层干部,陈建华一直教育法庭干警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他经常在庭室会议上对法庭干警们说:“基层工作很复杂,到基层一线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而我们作为人民交付权利的法官,是干干净净下来的,也要平平安安回去。”
一些案件当事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为了要解决矛盾纠纷,不惜向案件的经办人送礼拉关系,认为和经办人员混熟,就可以得到更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好几次在案件的办理过程中,陈建华同志都婉拒当事人的“好意”,在不伤害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类似情况。如信访老户黄某的案件在协调解决后,为了表示对陈建华个人的感谢,便为他送来了两只家鸭,并坚持要将家鸭留在法庭,相持不下,陈建华同志收下家鸭。随后,在征得分管院长的同意后到市场上购买了相同价值的鲈鱼、牛奶等物送还黄的家中,并表示十分感谢黄对自己的信任,语重心长地对黄某说:“法官就是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用’,所有为公理和百姓的事情都是法官应该做的,我每月都领自己的工资,这就足够了”。
在灵川法庭任职期间,他在原有多元化调解衔接的基础上首创“四村合一”调解工作站,积极开展案件巡回审理,利用多元网络开展法制教育,为当地企业、渔民及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心诠释新时期基层一线法官的新定义,亲民、爱民、为民的理念也一直成为他的工作动力。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只有润物无声的真诚,他为了公平与正义的期盼目光,为了天平的璀璨光芒,用真诚和汗水浇铸心中的法徽,谱写了一段段平凡但隽永的人生故事。